主讲人:王安耕
(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、工信部两化融合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、原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总工程师)
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,加剧了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困境,也倒逼制造业转型发展,重压之下,制造业如何向上突围,实现数字化转型,如何实现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,构建智能工厂,减少对人工的依赖,同时提升物流供应链的智能化,提升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,成为制造业需要思考的事情。
基于以上行业痛点,机械工业出版社联合多家机构平台联合打造“智造加力,免疫强企”公益讲坛系列直播课程,来自全国的相关领域专家将为工业企业带来智能制造的实践经验,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。
在3月5日讲坛系列直播课程中,王教授主讲了《两化融合概念、评估与体系概要》,从两化融合的产生、定义到评估标准娓娓道来,并着重解读了两化融合的体系。
下文为录音整理
与大家共享研究成果
2008年工信部成立后,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转到工信部。工信部苗圩部长提出,两化融合怎么搞法?什么叫两化融合?中央文件的提法是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。
我们专家共识是,什么叫两化融合呢?西方发达工业化的,像美国、英国、德国,日本,2008年时候他们都已经是一个工业发达,从上个世纪后半叶一直到现在,都是进入了信息化时代。所以这些发达走的轨迹是比较明显的,分两步。先做工业化,工业化基本上完成了,社会进一步发展了,新的技术也出现了,那么搞信息化了,所以发达基本上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,这时候我们正在改革开放,正在大力发展,经济、社会各方面都在发展。
那么这时候就有两种选择,一种选择我们比较有把握,跟这些发达一样,先完成工业化,再搞信息化。各个工业化都是这样做的。但是这样做有一个更大的问题,等到我们搞完了工业化,可能发达信息化也搞完了,那么我们再开始搞信息化,这样我们永远落后,永远就跟不上。所以当时我们这些专家最后有一个共识。
那么,在这个时候就有一个问题,当时所有的都不是这样的。我们这样是不是有把握?既要搞工业化,又要搞信息化,而且还要融合发展,怎么做?心中无底,所以阻力也很大。
那么我讲,我们两化融合的概念有两个特征,个特征,它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,不是一个技术术语。这是我们的一个发展历史阶段,我们要这样来走,所以它是一个战略性的提法,是一个历史性的提法。第二个,我们面临的困难确实是前所未有的,因为没有人走过这样的一条路,这个世界上发达都是先搞工业化后搞信息化,那么我们两个要同时搞,而且融合发展,这条路只有我们自己能够走出来,没有现成的案例可以学,可以就引进,所以相对来说比较困难,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。
但是已经定下来了,这是发展方针政策大计的问题,不是一般性问题。那么,我们的两化融合到底是个什么样子?搞得好还是不好?差距在哪儿?问题在哪儿?底数不清。这个东西没有一个现成的答案可以拿出来,但是必须要回答,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,我们现在到底两化融合搞得怎么样了?那么个需要有一套指标体系。
我们拿很多的已经做过的指标体系来看,最后就发现有一个问题,这些指标体系就是取了一项一项的指标,但是他没有反应。这是两化融合基本理解、基本的思路的一个方向。
好像是就随手地漏出来若干个指标放在一起,那么能想到的都放在这儿。那么我们最后就把这些指标合在一起,给一个评分赋一个值,然后给一个权重,最后能够算出一个值来,但算出这个值来之后说明什么问题?你总不能够给工信部的领导说,我们现在两化融合做的就是58分。谁也不知道这58分到底什么意思,所以最后大家有一个共识,这个指标体系不是仅仅提出若干个指标,打一个分,那样没有意义。
这套指标体系要能体现出两化融合发展的历史进程,一步一步走的脚印,不论是我们专家,还是工业企业,还是领导,都能够看得到,我们到底走了多少,还剩什么样的路,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等等。
因此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来反映这样的一个历史阶段的进程,在这个指标体系里面有所体现。那么,我们要尽力的找出发展的里程碑。让我们可以看得见我们走了多少步了,走到哪儿了,那么这个里程碑就必须要反映两化融合的本质性特征。最后我们就把两化融合的发展分为4个大的阶段。因为这跟我们已经看到的历史大致吻合。
个阶段我们称之为基础设施建设。这不仅是买设备、买计算机、买网络、买工业设备等等,也包括像刚才的规章制度,包括有没有管两化融合的专门的领导等等。
第二个阶段就要应用了。应用最早起步的就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财务电算化。还有工业化方面的CAD,拿计算机来画图。这个都是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。所有这一类的应用,我们都称之为单项应用,一个专门的应用,它跟旁边没有发生太多的关系,这就叫做单项应用,到2008年的时候已经做了十几年了,也有相当多的发展。
最后我们归纳了三个三条主线的集成。哪三条主线呢?
个是内部供应链,采购、生产、销售这条供应链,还有库存等等,所有这些合在一起,都是解决供应链。这条供应链的集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集成。这个集成总体来说技术难度不高,主要的难度是人际关系和工作流程梳理的问题。
第二个更难的、更重要的就是一些复杂制造的行业,比如说航空,它的整个开发、加工生产过程非常复杂!当然大部分企业来说,从产品的研发、设计、生产、制造、销售到售后服务、维修,一直到最后报废回收,整个的链条要把它集成起来,这个比较复杂。
第三个是财务跟业务的无缝集成,这个是大概所有企业最关心的一条。特别是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,这是性命攸关的事情。因为他要活下去,能够有盈利,能够发出工资来,首先必须要解决财务的问题。原来都是断开的。我看了几千份报告,里边有相当一个比例号称买了一个ERP,但是,这个ERP是切成七八段,各自搞一块。然后拿着电子邮件,拿着excel表,数据传来传去,甚至于还在重复录入,什么都有。
这样的信息化提高不了多少效率,解决不了多少财务管理问题。什么叫无缝集成呢?你业务上发生了一项业务,那么相应的,他的财务应该根据业务发生的那些表单,直接生成财务的表单,中间不能落地,一落地就慢,一落地就会错,一落地就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弊病跑出来。所以财务跟业务就要无缝集成。
所以我们归纳了三句话,叫做业财无缝,就是业务和财务要无缝(集成),购产销一体。就是一个工厂里面购了原材料,经过生产加工,最后卖出去,这样一条流程要集成,我们叫供产销一体,不能有若干个独立王国各搞各的,那就乱套了。那么最难的就是刚才讲的复杂生产。研发、设计、生产、制造要相衔接,不能断开。有很多工厂就是断开的,那就不行。所以我们就把这(三个)来作为一个核心,制定了一套“两化融合”的评估标准。
2008年,我们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,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利用电子商务等一系列措施,把工厂和外面供应链上的所有合作伙伴,所有最终用户都连起来,当时还没有这个条件。所以提出“协同创新”(的概念)。协同跟集成不一样。集成是在企业里边,它是可以管得住的。领导拍板就可以定案的,只要下决心就可以做。但是在很多个企业要协同工作的时候,不能靠行政命令,一定要有一套机制体制,而且要利益相关,才能够做的起来。
所以两化融合在大方面分为四个阶段,一个是基础设施建设。第二个是单项应用,第三个叫综合集成。第四个阶段叫协同创新。协同就是跨企业的连接,然后创新,逐步积累经验,才能把规律摸透,来完善我们这套体系。所以我们提出了四个阶段,但是着重的是前面的三个阶段。
我们个试点的行业是纺织工业。做完了我说两化融合的水平,跟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,有没有规律?他们纺织协会的同志面有难色,说想做的做不出来,我说什么叫做不出来?我是不是你的拟合曲线拟合不出来,因为他们有几十个试点的厂,他们是电厂,可能两化融合指标体系有高有低,然后他们的经济效益也有高有低,那么拿他们的经济效益和他们的两化融合的水平的来一比,应该拟合出一条曲线,最后你又合不出来。我说这个不行,如果要这样报给部长,那部长可能就一下子失去了兴趣了。
对吧?两化融合搞了老半天,没有经济效益。我说这个不行,我说你把原始数据拿来我看看。看了好久,我说大概是我们大家都弄错了。要按原始数据的散点图来看的话,拟合成为一条曲线是做不出来的。但是,这条曲线如果分两段,一段是前面两个阶段,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单项应用,后面一条曲线是集成和协同创新,把它变成两条曲线,我说可能就行。那么当时就用回归的方式,用软件就做了两条曲线看,就看得非常明显。两化融合水平越高的,这个企业的竞争力就越高,它的经济效益就越好。两化融合水平低的,它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都差!
那么这个问题就来了,不是说我们做错了,数据不对了,指标不对了,实际上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性认识。从政策的角度来看,如果我们企业从单向应用跃升到集成应用这个阶段,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指标会有10%以上的飞跃。2008一直到现在,这条规律没有打破:我们工业大而不强的一个表现,因为我们大部分企业没有达到综合集成,都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单项应用的阶段。而这两者集约将有10%以上的飞跃,这个非同小可。那么就写了报告,报给了部领导,最后在中央文件里面,就把两化融合进一步提速,叫“两化深度融合”,就是说从中央到工信部到企业,逐渐取得共识。
我们两化融合步要实现的飞跃,就是要把孤岛、把山头、把隔离都要打破,实现集成,才能够让我们的工业有一个飞跃。应该说我们10年在这个方面下了大的功夫,但是,我觉得不尽如人意,应该说政府部门已经花了很大力量,下了很大的功夫。但是整个进展出乎意料之难。做到现在,远远没有满足我们原来的期望。
那么,怎么解决这个问题?就是我要讲的第三个问题(制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一套标准),工信部领导提出来,他说当初我们的产品质量很不好,最后用了国际的9000系列的质量标准在企业里面推广,效果比较明显。能不能两化融合也搞一个。
于是,我们制定了一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标准。那么这套标准采用了原来质量体系的一些基本的理念,比如说PDCA循环(即:戴明环,计划Plan、执行Do、检查Check、处理Act),这个是只要是搞企业的,对质量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,质量管理就是PDCA这样的一个过程。那么我们两化融合也一样,也是PDCA你先要做,做了之后要检查,检查之后要修改,修改之后再做标准,那么这样构成一个闭环,逐步提高。
但是我们两化融合终究比质量要难得多。因为我们里边涉及到的问题太多了。完完全全的按照质量的标准是不够的。那么我们参照了质量标准,但是也有新的创新要求。我们提出来,在两化融合的时候,有两条原则。最重要的条原则,你为什么要做两化融合?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,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,不是为了技术先进,为了摆样子,为了这个去参加一个评比什么之类的,是要解决我们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起作用。
所以我们要求个循环就必须要从市场竞争力出发,然后看你企业里边什么东西影响你经济竞争力,最关键的卡住(壁垒)能力,然后从这个地方你就做计划,然后你就实施,实施了之后按PDCA逐步的改进,最后达到你的目标。然后你再来第2个循环,大的循环。所以我们就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里边就设计了两套循环,一套是从竞争优势出发,到最后落实实施的大循环。一套是PDCA,在做的过程中,一步一步地做计划、实施、检查,然后再改进。这个思路现在已经被大多数的工业企业掌握和认可。
所以现在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,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一套环境和做法,有咨询机构,有评定机构,有相应的一套规则流程,做起来失败的概率就不太大了。但是,终究是有很大的工作量。因为几十万个企业一个个做下来,你这个东西不可能一步就吃个胖子,但是不管怎么做,通过这样的一些工作,让我们在10多年内,我们的整个两化融合的水平有明显的提高。当然我自己觉得还是远远不够,但是饭要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。
应该说,从企业到政府领导,从需求一直到技术,都有了很大的进展。所以我觉得两化融合,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,我们还得要坚持的做下去。这样才有可能真正的把我们的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,方方面面的都提升起来。
扫描二维码
回看专家演讲视频!
声明:本文来源于翔正国际海外商务考察中心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违规、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